2022年國際能源十大新聞
俄烏沖突引爆歐洲能源危機
2022年2月24日,作為歐洲最主要能源來源地的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爆發(fā)沖突,導致歐洲此前就廣泛存在的能源危機愈演愈烈,天然氣、電力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能源安全遭遇巨大挑戰(zhàn)。 歐盟能源總署的數據顯示,2021年歐盟進口的能源中,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和煤炭占比分別高達45%和46%,原油占比為27%。已經脫歐的英國,也有36%左右的煤炭來自俄羅斯。
即便如此,歐洲仍然對俄煤炭、原油、天然氣等能源實施了大規(guī)模制裁,導致俄出口至歐洲的能源越來越少,歐洲能源供給缺口越來越大,物價越來越高,經濟指標不斷惡化。歐洲能源危機的演變可能最終會加重歐盟內部分歧。長遠來看,更會增加對歐洲財政機制、地緣政治乃至能源轉型的負面影響。
油氣市場“過山車”般起伏
俄烏沖突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導致2022年油氣市場猶如坐上了“過山車”,全年跌宕起伏。 天然氣市場方面,俄管道天然氣的“消失”迫使歐洲國家在全球瘋搶液化天然氣(LNG),日本、韓國等LNG進口大國也加快囤氣,LNG市場一時供不應求。
石油市場方面,國際油價從2021年12月到2022年3月初大幅攀升至2008年以來的高點;2022年6月中旬又迎來一波震蕩下跌;到11月下旬,整體跌至俄烏沖突爆發(fā)前的水平。
沙特和俄羅斯引領的“歐佩克+”減產聯盟,在2022年6月的減產例會上做出了兩年來首次額外增產的決定。同時,美國宣布釋放戰(zhàn)略石油儲備,并與其他經合組織成員達成釋放原油儲備的協議,這促使油價在2022年第二季度整體高位盤整在之后開始企穩(wěn)。
2022年9月最后一周,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跌破85美元/桶,創(chuàng)年初以來新低;美國WTI價格則失守80美元/桶。
2022年12月,“歐佩克+”做出維持現有減產政策的決定,加之西方對俄原油海運出口禁令正式生效,市場對于原油供給側收緊的擔憂進一步加強。
俄羅斯就“能源封鎖”反制西方
從8月禁止俄羅斯煤炭進口,到12月限制俄羅斯原油售價,以美歐為首的西方國家2022年全面封鎖俄羅斯能源產品。而俄羅斯也于年末出臺了一系列反制措施。2022年12月27日,俄總統(tǒng)普京簽署總統(tǒng)令,2023年2月1日至7月1日停止向參與價格限制的國家出售原油,對汽油和柴油等精煉油品則將實施單獨禁令。
圍繞能源展開的博弈,俄羅斯底氣十足。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產油國和最大石油產品出口國、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和最大天然氣出口國,同時還是全球第三大煤炭出口國。歐洲在能源領域對俄羅斯的依賴度非常高,這也是其摒棄俄油氣煤之后陷入嚴重能源危機的主因。
全球煤炭消費和燃煤發(fā)電創(chuàng)新高
國際能源署(IEA)年末發(fā)布的年度煤炭市場數據稱,2022年,全球煤炭總體需求將同比增長1.2%,首次超過80億噸,刷新歷史最高紀錄。同時,受天然氣供應緊缺、綠電出力波動等因素影響,全球燃煤發(fā)電量預計增長2%,其中,歐盟和印度煤炭消費漲幅最為明顯。
近年來,歐美多國煤炭消費量呈現下降態(tài)勢,但2022年煤炭消費重返巔峰。這意味著煤炭作為傳統(tǒng)化石能源在能源供應體系中實際上仍占據重要地位。
供應鏈吃緊推高全球能源轉型成本
2022年內,全球遭遇供應鏈吃緊挑戰(zhàn),零部件工廠產能中斷、海運貿易延誤、用能成本高企導致多國風電、光伏裝機不及預期。同時,鋼鐵、鋰、鈷、銅等重要原材料價格接連上漲。歐盟國家工業(yè)用能成本更是一再走高,進而推高清潔能源項目開發(fā)以及電動汽車生產成本,部分電動汽車生產廠商甚至一改多年降價趨勢“逆勢”漲價。
多重危機疊加下,全球各行業(yè)的供應鏈在2022年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以風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也未能幸免。能源供應鏈危機是否能夠解決將成為全球能源轉型能否順利推進的一大重要決定因素。
氫能大型項目投資規(guī)模刷新歷史紀錄
2022年9月,氫能委員會聯合咨詢機構麥肯錫在《氫洞察2022》報告中提出,目前,全球范圍內總計有680個大型氫能項目,較2021年11月高出至少50%,總投資規(guī)模高達2400億美元,不僅增速喜人,更是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
氫能被視作實現碳中和的主要路徑之一,同時也將是未來能源系統(tǒng)的重要部分,2022年氫能項目投資的大爆發(fā)意味著全球各界已形成合力,氫能項目正加速落地,氫能全產業(yè)鏈即將迎來高速發(fā)展期。
“北溪”天然氣管道發(fā)生泄露
2022年9月底,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道出現泄漏,位于瑞典和丹麥附近海域的管道區(qū)段出現4處泄漏點。瑞典測量站當時在“北溪-1”和“北溪-2”發(fā)生泄漏的海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各方均認為管道遭到了“蓄意破壞”。
“北溪”天然氣管道是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重要天然氣管線,其中“北溪-1”管道于2011年建成,每年輸氣量占到俄羅斯對歐出口天然氣的四成左右。對于“北溪”天然氣管道的泄漏,美歐俄各執(zhí)一詞,俄羅斯與歐美國家間的能源博弈也因此升級。
COP27有所突破未來可期
2022年11月20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在推遲了一天多后終于閉幕。雖然本次會議仍有許多問題懸而未決,但是,與會各國終于同意將建立一個損失損害基金,并在2023年的氣候大會結束前,對基金運轉的細節(jié)問題做出安排。正如一位與會人士的描述,這是“完成了以往任何一屆氣候大會都沒能做到的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贊這項突破是“向正義邁出了重要一步”。盡管COP27的結果并不完美,但是各方對未來的期待仍充滿樂觀。氣候大會為全球提供了一個發(fā)現問題、討論改革路徑的空間。近年來,應對氣候變化在各國外交和政治議程上的重要性持續(xù)上升,氣候會場上的關切也越來越多地與許多外交大場合上的議程形成了互動。
核聚變技術取得里程碑式成就
2022年12月13日,美國能源部宣布,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首次成功在核聚變反應中實現“凈能量增益”,即聚變反應產生的能量大于促發(fā)該反應的鐳射能量。鑒于全球科學家一直希望以核聚變技術打造出“人造太陽”,獲得大量潔凈能源,美能源部長將這一突破稱為“里程碑式的成就”,預計其將能幫助人類在實現零碳排放的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
不過,雖然此次突破從科技角度而言的確是不小的成績,但是,一方面,美國研究此項技術真正的意圖在于研究核武器相關的物理問題;另一方面,這一技術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實用化核聚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主任表示,如果想將這一成果商業(yè)化,核聚變技術仍有“重大障礙”需要克服,可能還需要幾十年的努力和投資。與此同時,工程師也還沒有開發(fā)出能夠以經濟實惠的方式將這種反應轉化為電力并實際應用到電網中的機制,短期內,這一突破還無法轉化為解決人類能源危機的實際力量。
全球首個碳關稅制度問世
2022年12月18日,歐洲議會和歐盟成員國達成一致,將全面改革歐盟碳市場,包括推出頗具爭議的碳關稅。根據改革規(guī)劃,歐盟將從2026年正式起征碳關稅,2023年10月至2025年12月底之間進行試運行,屆時將強制對外國進口商征收碳排放成本,行業(yè)涉及鋁、鋼鐵、水泥、肥料、電力等多個關鍵領域。
雖然歐盟強調碳關稅旨在提高全球環(huán)境標準并保護歐盟產業(yè),但多國仍然指責其大搞保護主義貿易,利用碳關稅變相懲罰進口商和外資企業(yè),同時也將歐洲自己的企業(yè)和行業(yè)置于風險之中。在全球貿易緊張局勢日漸升級的當下,歐盟碳關稅如果推行不當,不僅將進一步加劇歐洲部分國家的能源短缺情況,甚至還將帶來難以想象的動蕩,同時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貿易爭端。